如何做好股票配资 “水神”李国安:躺着也要打井,内蒙老汉落泪:没见过这种当官的
发布日期:2024-08-06 19:25 点击次数:127
前言
1995年6月15日,这是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某团五连官兵难以忘怀的日子。这一天,他们终于结束了驻地30多年无饮用水的历史,李国安带领的连队在这里打出了甜水。
然而,面对人们的称赞,李国安却十分坦然,他说:“我所做的一切,从来没想让人给予回报。可以说,为理想而献身,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,因此我感到特别快乐!”
李国安
李国安成了“小沙丘”,老汉落泪:没见过这种当官的!
早在60年代初,驻进巴丹吉林沙漠的解放军战士们就在哨所打井找水。可是,挖一眼没水,再挖一眼,还没水,先后挖了40多个黑窟隆,好不容易挖出一眼有水的井,却是苦的。战士们说,别让祖国的亲人担心,咱们就叫它“甜水井”吧。从此,中国版图上就多了这个地名。
当时,连队吃水长年要到75公里外去拉。1963年的一天,拉水车坏了,连队两天两夜没吃上水,周恩来总理闻讯,亲自派直升机送水,并指示有关部门为该连增配一台拉水车。
30多年来,从军委、总部到各级领导始终关注着这个难题,但由于找不到地下含水层,难题一直没有解决。
边防战士吃水难,灼烤着李国安的心。从1992年起,他连续三年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来这里找水。盛夏,戈壁滩上50多度的高温把胶鞋底都烤变了形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硬是把连队周围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梳理了一遍,终于找到了有淡水存在的根据,确定了井位。
出水那天,战士们手捧甜水又唱又跳,流着眼泪说:“甜水井水甜,是因为连着中南海啊!”
李国安
连队举行的篝火晚会上,李国安欢快得像个孩子,他太理解常年吃苦水的边防战士此刻的心情了。35年的边疆生活,使他对当地水源奇缺的状况有着深切的感受。在内蒙古地域内,大部分都属于贫水区、极贫水区,当时2400万人口中有六分之一没有解决吃水问题。而最使李国安刻骨铭心的,是那一幕幕场景:草原上许多湖泊逐渐消失,沙进人退、水干草枯,时常能看到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因干渴致死而留下的堆堆白骨。
一次,有个牧民给李国安唱起优美的草原牧歌《乳香飘》时,把“这里的生活多美好”,改成“这里的生活多痛苦”。
李国安指出牧民唱错了,那位青年牧民沮丧地说:“因为没有水,我养的羊也少了,骆驼也没了,老婆也走了,你说我能不痛苦吗?”
在一些蒙汉群众杂居的地方,常年吃啤酒色的苦水,井中有大量的甲烷气体,用火柴都可以点着。在一个边防哨所,官兵们因为缺水,渴的满嘴起泡,头发粘成团,脸上长着癣。有的连队甚至因为缺水,只能被迫后撤几十公里。
一次,李国安找水路过一个边防连,当时连队里只有四个人在家,一听说给水团长来了,像盼来救星似的,一个敲着鼓,一个打着鼓,一个叩着镲,一位连干部老远就跑过来报告。这4个人的“锣鼓队”一咚一锵都像重锤一样敲在李国安的心上。他说:“咱是共产党员,是解放军的干部,就得想法设法为边防官兵和人民群众解除疾苦。找不到甜水,我这个给水团长就是失职啊!”
后来,经过李国安和给水团官兵的努力,集(宁)二(连)线以西的内蒙边防绝大部分连队都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,并且做到了“三化”“四到位”,即:自来水化、深井化、卫生水化;到食堂、到宿舍、到温棚、到浴室。
李国安
199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,给水团来了两个老汉,他们一人手里拎着布袋,一人拎着黑色人造革包,找到李国安团长说明来意,他们是受2000多名村民委托,来找解放军给村子打井的。说完,拎着黑包的老汉拿出包里的一万块钱,要送给李国安。拎布袋的老汉说:“还有四万块钱,是乡亲们集资买水管的,要是不够我们回去再集,可这井你们一定要打呀!”
这是两包什么钱哟!李国安看到,这皱皱巴巴的旧票子,大多是5元、10元、1元、2元的,甚至还有不少1角、2角的。李国安的心颤抖了:这可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啊!
在了解了这个村子的真实情况后,团党委决定,就是贴钱也要帮村子打出甜水。可刚定下井位,李国安却因病住院了。第二年4月,李国安一出院就返回呼和浩特市,一到地就上了井台。20多天时间里,他五次到打井现场指导。
下井管的时候到了。这天正好是“五一”节,李国安知道这是关键的工序,搞不好便会前功尽弃。早上7点多,他就从100公里外的团部赶来了,严重的腰疼使他无法站和坐,李国安就干脆侧卧在井旁的材料堆上指挥。
这一天刮着六七级大风,黄沙漫天飞舞,李国安的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黄沙,远远看去,就像一道小沙丘。101根总长303米的井管连续下了11个小时,他一刻也没离开井台。
一个老汉听说这就是团长,流着眼泪说:“我活了70多岁,没见过这种当官的!”
这个村子有了甜水井后,立了一块碑,上面大字写着“饮水思念解放军”。
李国安带领给水工程团为当地群众打井
穿着“钢围腰”,李国安坚持走完了8000里边防
正当李国安甩开膀子干得起劲时,持续八年的腰疼病越来越重。
1993年9月,李国安参加全军“创业在军营”事迹报告团,白天忍着剧痛作报告,晚上睡不了宾馆的席梦丝床,只能躺在地板上过夜。返回团队时,是被抬下火车的。在医院里,他连续8天吃不下东西,排不出大便,被怀疑是恶性肿瘤。团里一位干部来看他,问他还有什么事,李国安说:“我最放心不下的,就是边防那些还没打出水的井啊!”
在301医院里,专家确诊李国安患的是“腰椎管肿瘤”,并做了手术。
手术后,生命是保住了,但李国安的下腰部3块椎骨各被切除了三分之一,留下了一条永远无法愈合的骨槽。医生说,如果不注意保护,还存在下肢瘫痪的可能。
1994年4月1日,病未痊愈的李国安找到医生,坚决要求出院。
回到团里,李国安常说:“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。现在我多活一天,就要多挣24小时。”
为此,李国安决定响应国家号召,去完成一件埋在心头的大事——勘察内蒙8000里边防水文地质情况,寻找从根本上解决边防军民吃水难的办法。
李国安
要知道,李国安做手术后,腰部就靠一条15厘米宽的“钢围腰”支撑,解大便蹲不下来,他就在一把椅子中间挖个洞使用。如此之差的身体状况,怎么能去考察8000里边防水文地质情况呢?
就在李国安动身出发的前一天,为他做手术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程东源教授正在呼和浩特讲学,闻讯后专程赶到给水团,紧紧拉着李国安的手说:“像你这样重的病,必须休息够一年,万万不宜长途跋涉啊!”团领导和工程师们也劝阻说:“军区首长再三强调,你现在不能去边防。要去,让我们去吧!”
然而,对于此次考察,李国安已下定决心,他必须亲自考察和掌握8000里边防水文地质的第一手资料,向党和国家提供一份权威的报告。
内蒙古的8000里边防线,横贯祖国的东西。李国安坐着那辆212吉普车,走戈壁、穿沙滩、翻山脊、下冲沟,越是地形复杂,他们必须要去,许多地方车上不去就靠徒步行走。
当时,在内蒙古中部一片山区考察时,面对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,李国安怎么也爬不上去了,司机小马给他砍来一根枯死的杨树杆,果然,拄着它爬山便利多了。从此,李国安的手里再也没离开过拐棍。
李国安在找水途中休息
到了西部一个边防连,连长看到李国安这根拐棍只剩下大半截了,便又找来一根拖把杆。于是,这根拐棍陪他勘察完了西部的3000公里边防。途中,李国安回团开会,后勤的木工班战士用坚硬的白蜡木给他制作了一根真正的拐杖。靠着它,李国安又勘察完了东部边防的3500公里。
徒步难,乘车同样也难。坐在车上,稍有颠簸,坚硬的“钢围腰”便挤压着皮肉。不出一两天,被挤破的皮肤感染了,加上天气炎热,途中无法清洗,他的腰部和下身开始溃烂,稍一磨擦,溃部就钻心地疼痛。
但是,身体的严重不适并没有销蚀李国安的乐观情绪,一路上,他还常与战士们作诗、唱歌,缓解心情。
李国安从不在人前露出自己的伤病,每次清洗患部总是在没人的时候。一天晚上,当李国安正咬着牙清理伤口时,从门缝里见状的司机小马破门而入,抱着李团长就哭了起来:“团长,咱们回去吧!你要再往前走,我就不给你开车了!”
李团长扶起小马,对他说:“你的好意我都知道,可你也知道我们做的这项工作很有意义,哪能半途而废呢?”
就这样,在四个多月里,李国安坚持走完了8000里边防,总行程24800公里。这一路,他一共用去了40多盒药水,扔掉来不及清洗、沾满脓血和污物的短裤就有10多条。出发时刚刚领的新吉普车,保险架断了5次,减震器坏了4个,轴承破碎过2个,刹车管坏了3个,车身的漆皮被风沙吹打得尽是麻眼,车已无法开回团里。
艰难的付出,使李国安和他的战友们换来了丰硕的成果。他们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,完成了全线水文地质勘察,还确定了109眼井位,可望解决边疆10万军民的吃水难问题。他与工程技术人员写出的22万字的专题报告,填补了内蒙边防水文地质资料的空白,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。
李国安
“你如果再不管我的事,就不认你这个爸爸了!”
李国安是个孝子。
他4岁丧父,是母亲把他们兄妹3人抚养成人。所以李国安从小就想: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老人家。
母亲有个心愿,希望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。这机会终于有了:1992年,组织在北京给团里分了一套房子,并点名要李团长住。
消息传来,团领导都很高兴,家里人更是喜不待言。老母亲说:“这回,可算盼到了。”
可有一天,李国安来到母亲面前。他说:妈妈,有件事我对不起您。我把军区分的那套房子让给政委了,他虽然比我晩当十几年兵,可家里的住房还赶不上咱呢。”
看得出,母亲的表情很复杂。她停顿了一会儿,慢慢地说:“小安,你做得对,妈不怪你。”
可是,母亲越这么说,李国安的心里越不好受:妈妈不仅给了我生命之躯,还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。小时候她教给我的第一支歌,就是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。后来,她老人家经常嘱咐说,你不管当多大的官,都要当个好官,要多为别人着想。”眼下,她的希望落空了,却没有埋怨自己,这是多好的妈妈啊!
李国安画像
李国安决定把母亲接到内蒙去,他要好好尽尽儿子的责任。
然而,繁忙的工作使他的愿望每每落空,他只好请来一个保姆陪伴母亲。
1993年4月24日,正在野外指挥打井的李国安突然得到消息:母亲病危。在母亲住院的一年多时间,这种电话、电报有好几回,可这次,李国安有一种不祥的预感。他匆匆忙忙赶回医院,老人已处弥留之际。她躺在病床上,虽然已面无血色,但还是那样慈祥。她握着儿子的手,眼里充满了慈爱、希望和满足。
李国安跪在母亲的病床前,用小刀精心削了一片老人最爱吃的荸荠,慢慢地塞进她的嘴里:“妈妈,儿子回来晚了,我真是个不孝之子啊!”
母亲微微摇了摇头,喃喃地说:“你有事情,妈不怪你。以后,妈再也不会拖累你了……”
走了,母亲永远地走了。她还没有住上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,她还没有来得及去看一看团里栽活的一排排松树,就这样,既满足、又遗憾地走了。
其实对于事业和家庭,李国安都有着深深的感情,但是,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,当事业和家庭都需要他的时候,他只能把天平向前者倾斜。对李国安来说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命奋斗已经融入了他的灵魂,成了他生命的第一需要。
李国安
李国安的妻子郭晓莹,是位老红军的女儿。当年他们谈恋爱时,李国安明明是追求者,可约会时总是迟到者。每次失约,当郭晓莹看着他满头的汗水和一脸憨态,生起的气也就消失了。
婚后20多年来,身为丈夫的李国安一直就这样忙来忙去:21个春节,有14个是在部队或工地度过的。
1993年3月,郭晓莹被汽车撞伤,头部缝了30多针,后来又因干家务不慎摔倒,左臂骨折,李国安都一直因工作无法脱身而没有留在家照料。
这是儿子李源与妈妈的一段对话:
“妈妈,问你一个问题。”儿子说:“爸爸是不是在内蒙还有一个家啊?”郭晓莹笑着说:“亏你想得出来,我还不了解你爸,再给他两个胆,他也不敢!”“那你说,爸爸咋总也不回家?”“那是因为在内蒙你爸还有一个‘大家’,团里几百号人,任务特别重,才顾不上咱娘儿俩啊!”
儿子若有所思,但似乎还有没解开的谜。
李国安
一天,李国安终于回到了家里。晚饭还没吃完,儿子李源便放下碗筷,拉下脸开了口:“爸爸,我今天郑重跟你谈个问题!”
“什么问题?你说。”李国安看到儿子稚嫩的脸庞变了形,觉得好新鲜。
“你如果再不管我的事,就不认你这个爸爸了!”说完,李源抬起屁股,回到了自己的屋子。
起初以为儿子在跟自己开玩笑的李国安,一时愣在了那里。他慢慢地放下碗筷,慢慢地向卧室走去。
儿子的话,勾起了李国安的回忆:源源在内蒙上小学时,自己因为忙从没参加过家长会;在北京上中学时,源源几次写信要学习资料,也是因为忙没顾上给他买。如今,儿子学习不好,老人孤寂而去,妻子含辛茹苦,我这还算个什么父亲、什么丈夫呀?
想着,想着,李国安失声痛哭……
后来,李源所在的学校请李国安作了一场报告。在茫茫的人群里,李源看着父亲这熟悉的面孔,听着那些新鲜的故事,禁不住流泪了。
李国安回部队后,儿子李源给他来了一封信,写道:“现在我懂得了您名字的含义,您的国字指的是‘国泰’,您的安字指的是‘民安’,您追求的正是国泰民安。我以后再也不会埋怨您了……”
《国务院立法计划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以高质量立法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。
浙江湖州某绫绢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莫建强:天气热销量比较大如何做好股票配资,增加了30%到40%。
李国安边防内蒙李源郭晓莹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